系列文章四∣等船的日子:看見台灣船員的勞動困境與期待
系列文章四
等船的日子:看見台灣船員的勞動困境與期待
文/侯宗成
本文為「台灣船員權益系列文章」第四篇。前文已從船員的職業困境、勞動現況調查數據,以及法院判決案例等角度,揭露台灣船員面臨的結構性挑戰。本篇將透過 596 位船員的真實文字,從他們的視角深入理解定期契約制度如何形塑了今日的勞資困境。
▌等待中的不確定
「你什麼時候要上船?」
這是輪機長老婆最近常問的問題,他只能輕聲說:「再等等,公司會通知的。」但他們都明白,這個「等等」已經持續了四個月。
輪機長上一趟合約結束下船後,就進入了漫長的等待期。沒有薪水、沒有確定的上船日期,只有偶爾傳來的「再等等」。家裡的存款一天天減少,孩子的學費、房貸、生活開銷卻不會因為「等待」而暫停。
這不是個案,根據我們的調查,近三成船員面臨「派船規則不透明或不合理,下船後難以預期下次上船時間」的困擾。一位船員在問卷中寫道:「公司都單方面解約,船員本身休假四個月多才通知不再派船,這段期間也沒支付其他費用,勞健保也是我們在繳。」
等船,成了台灣船員家庭最煎熬的日常。他們不是失業,卻比失業更沒保障;他們有專業、有證照、有經驗,卻困在一個看不見盡頭的等待裡。當整個社會都在談論勞工權益、穩定就業時,這群為台灣運送99%物資的海上工作者,卻沒有最基本的工作保障。
這就是定期契約制度下,台灣船員的真實處境。
▌同工不同酬的心酸
2021年5月,台灣疫情最嚴峻的時刻。當大多數人在家防疫,一位貨櫃船大副卻在印度洋上執勤。他和同船的夥伴們知道,如果他們停下來,台灣的口罩、疫苗、醫療物資就無法準時送達。
「那時候每個港口都是高風險區,」這位大副寫到,「我們用雨衣當防護衣,口罩要省著用。但沒人抱怨,因為知道台灣需要我們。」他們在最危險的第一線,確保物資供應鏈不中斷。
然而,當年底公司發放年終獎金時,船員們卻發現自己被遺忘了。一位船員在調查中寫道:「疫情時在最危險的第一線,年底分紅時一開始還不打算分紅給船員,還是後面新聞報導才勉強發獎金,但金額跟岸上正式員工比起來,差了非常多...」
這不是個別公司的問題,另一位船員無奈地說:「現行的制度中,船員不屬於任何公司,只是契約工、約聘工,而好看好聽的年終也只限定陸地上的正式員工。」
問題的根源,在於定期契約制度。因為被定位為「契約工」,船員自然被排除在公司正式員工的福利之外。同樣為公司貢獻,岸上員工有年終、有三節獎金、有各種福利,船員卻什麼都沒有。更諷刺的是,當公司需要共體時艱時,船員從來不會被遺忘。
「我們不是要求特別優待,」一位資深船長說,「只是希望被當作公司的一份子,被平等對待。」這個卑微的願望,在現行制度下卻如此遙不可及。
▌被遺忘的海上工作者
被扣留的自由、身分的困惑
更令人不安的是,32.7%的船員表示曾被公司扣留證件、印章。
「公司說為了『方便作業』,要我們把印章留在公司,」一位船員寫到。這種看似「方便」的做法,實際上限制了船員的流動自由。「那我到底是不是公司的員工?」這是許多船員心中最大的疑惑。
一位三副下船後,想找份兼職貼補家用,找公司領取證件時,公司卻說:「你是我們的員工,不能兼職。」但當實習生詢問勞健保時,公司的回應是:「你已經下船了,要自己去保。」這種「需要你時你是員工,不需要時你是外人」的雙重標準,讓船員無所適從。
如果絕大多數的船員是契約工,那本應有更大的職業自由。但諷刺的是,他們既無法享受正職員工的保障,又被限制了契約工應有的自由。這種「兩頭落空」的處境,真的有助於航運產業的長遠發展嗎?
問卷文字回饋證實了這種困境的普遍性:船員普遍面臨「上船是員工、下船變路人」的處境。一位船員寫道:「下船立馬被退保...又限制其他工作,前後立場不一,自打嘴巴。」
契約背後的無奈
「簽約時日期是空白的,等你上船那天再填。」聽到這句話時,新進船員往往一頭霧水,直到後來才明白,原來這樣能省下公司的待命期薪資。
這也不是特例,調查顯示,33%的船員曾被要求簽署空白契約。一位船員透露:「船員法規定,簽約後應開始支付薪資,但公司的做法是簽約時將日期空著,待上船後才填入,嚴重違法。」
公司需要調派人力的彈性,但當這種彈性建立在犧牲船員權益的基礎上,當契約變成單方面保護雇主的工具時,船員的脆弱處境就更加明顯。
過勞的矛盾
而最殘酷的現實是:在岸上的船員苦苦等船,在船上的卻嚴重過勞。
數據令人震驚:66%的船員面臨連續超時工作,59%反映船上人力不足,53%表示連續工作多天沒有合理休息日。一位船員甚至提到:「曾連續工作超過27小時。」
這形成了惡性循環:人力不足導致超時工作,超時工作造成身心俱疲,卻又因為契約制度不敢輕易下船——下船意味著沒收入,意味著不知何時能再上船。
這種專業人才的消耗,不僅是個人的悲劇,更是整個產業的損失。當優秀船員因過勞而提早離開海上,當年輕人因看見前輩的處境而卻步,台灣的航運未來在哪裡?
▌尋求協助的迷航
契約制度的枷鎖
「你想爭取權益?」資深大廚寫到,「公司下次就不派你船。」
這就是定期契約下的現實,休假期間沒薪水,全家生計都靠下一份合約,誰敢得罪公司呢?定期契約讓船員失去了最基本的談判籌碼。當勞資爭議發生時,公司只需要「不續約」,就能讓任何異議聲音消失。
看不見的競爭壓力
外籍船員的替代性威脅,是另一把懸在台灣船員頭上的利刃。
「公司總說找不到人,」一位大管輪(首席輪機員)寫到,「其實是找不到願意接受低薪的台灣人。」調查中,多位船員提到類似經驗:「航商每天喊缺船員,實際上缺的是外籍且廉價勞工。台灣每年出產幾百位年輕船員,找實習困難,後續工作機會也少,等船時間長。」
這種壓力讓本國船員更難爭取合理待遇,當你知道公司隨時可以用更便宜的外籍船員取代你,還敢為自己的權益發聲嗎?
法律夾縫中的無奈
「勞基法與船員法,公司總是挑對自己有利的那套。」一位二副無奈地寫到。這種「法律自助餐」的現象,在調查中不斷被提及。
「船員總工會?」老船長寫到,「那是擺設,完全不代表船員立場。」
當船員真的遇到勞資糾紛,才發現自己陷入「求助無門」的困境。調查顯示,22.3%的船員表示公司妨礙加入或籌組工會。更多船員反映:「海員工會理事都是由各家航運公司的高級主管、退休主管輪流擔任,根本無法確實協助船員。」
工會被資方把持、政府機關消極以對、申訴管道形同虛設——船員成為制度縫隙中的犧牲者。在這樣的環境下,過去多數船員選擇沉默。不是不想爭取,而是爭取的代價太高。當生存都成問題時,誰還有餘力談權益?
▌期待被看見的聲音
台灣是個海島,99%的物資仰賴海運。沒有船員,就沒有物資;沒有物資,台灣無法生存。船員不只是一份工作,更是守護供應鏈的關鍵。然而,當這群關鍵人物面臨如此困境,當優秀的台灣船員持續流失,誰來守護我們的生命線?
這不是船員個人的問題,而是整個社會共同面對的挑戰。培育優秀的台灣船員,不僅能確保物資供應的安全,更能長遠發展台灣的航運產業。相反地,如果我們繼續漠視,當有一天海上幾乎看不見台灣人的身影,當關鍵時刻沒有自己人可以信任,後悔就來不及了。
還記得文章開頭那位等待的輪機長嗎?他也寫到:「不是要求特別待遇,只希望被當作正常的勞工,希望船員能被視為公司員工,享有正常的保障。」這是596位填答問卷的船員共同的心聲,他們不是在要求特權,只是想要一個可預期的未來、一個能讓家人安心的職業。
改變或許緩慢,但已經開始。去年底,在各界關注下,部分航商恢復了在岸船員的勞健保。雖然只是第一步,但證明了關注和發聲確實能帶來改變。如果您身邊有船員朋友,請給他們多一份理解和支持。如果您是船員或家屬,歡迎與我們分享您的故事—每一個聲音都是推動改變的力量。
守護船員,就是守護台灣的生命線;關心他們的今天,就是關心我們的明天。
(為了避免揭露個案情形,本文在維持原始文意的前提下,適度改寫船員問卷的回饋文字,去除可供辨識的公司名稱、事件細節,並融合類似意見的文字回饋)
(作者為職安連線船員勞動權益小組諮詢委員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