職業傷病勞工的處境

文/鄭筑羚
「中華航空週三(2/21)傳出發生工安意外,上午一名維修員在執行飛機起落架移除時,遭起落架向上彎曲夾住,送醫後宣告不治。這是華航近5年來最嚴重工安意外。桃園市勞檢處獲報後前往調查,依違反《職業安全衛生設施規則》已要求停工、後續將依重大職災程序辦理,並依法究責。」[1]
「高雄彌陀區一間工廠今天下午發生工安意外,消防局到場發現3名外籍員工意識清楚輕傷,另1人無明顯外傷拒送醫。初判疑似為油料靜電集塵箱音爆導致意外,事故原因待釐清。」[2]
我們不時會在新聞媒體上看到如上的報導,對於一件又一件的職業災害,社會大眾接收到的訊息往往只有現場的慘狀,以及罹難者家屬的悲愴。然而,這些職災勞工在災後的處境,卻鮮少出現在大眾媒體上。事實上,勞工在發生職災之後,所承受的不只是身體的病痛,還有隨之而來的收入銳減、勞資衝突與心理壓力等,這些因素都可能導致他們在重返職場與社會的道路上迂迴崎嶇,甚至難以回到生活常軌。
▌職災勞工的災後處境
從過去的研究及勞工團體的服務經驗都發現,不少的職災勞工在發生職業傷病之後,必須一邊承受身體病痛,一邊還得面對因職災帶來的收入減少、勞資爭議、失業等壓力。根據2021年勞動部職業災害失能勞工就業關懷調查[3],有3成4的職災失能勞工災後沒有工作,主要原因是傷病造成的行動不便、身體不適;有工作的失能勞工,平均得經歷12.2個月恢復工作,且收入均減少。職災不只造成勞工身體上的健康損害,更對他們帶來巨大的心理創傷。台大醫院環境及職業醫學部郭育良教授研究團體近年來的研究指出,因職災住院的勞工在災後發生後的第三個月,有6.8%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,有4.0%出現重鬱症。此外,有8.3%出現自殺意念,在職災後12個月仍未未復工者有20%。[4]
政府的統計資料及學者研究可發現,職業傷病勞工在災後可能因為職業傷病,導致身體功能與工作能力減損,影響其就業狀況,以及職災之後可能會產生的心理壓力等。為了更全面了解職災之後的勞工困境,以下將從幾個面向來呈現職災者的處境,包括身體功能與工作能力、就業狀況、職災保險給付、社會人際關係與心理健康。
一、身體功能與工作能力
職災發生之後,直接影響的是勞工的健康,即使經過一段時間的醫療與復健治療,許多職災勞工仍有身體疼痛與不舒服的問題,甚至直接影響其工作能力。
二、就業狀況
勞工因為傷病,工作能力可能暫時或長期受損,將會影響勞工何時復工,以及是否能回到原職場或原工作。通常,這也是勞工與雇主發生爭議之處。對於沒有明確勞雇關係的勞工,影響的是否能繼續從事原來的工作,特別是以勞力為主的工作,勞工往往因傷病而難以繼續負重,不得不轉職或陷入長期失業的困境。
至於有雇主的勞工,則可能會發生不同的狀況:1. 離開原職場:勞工可能會遇到雇主以曠職、不適任的理由要求其離職、資遣或退休;自願離職者會因為雇主刁難、施壓,或是因為補償、請假等因素發生勞資爭議,之後和解、訴訟後不願再留在原職場;也有認為自己工作能力不能負荷原職場而自願離職。2.續留原職場:有些與公司仍維持著良好的勞雇關係,有些可能因為傷病需經常回診或是短期休養,勞雇雙方可能因請假問題而逐漸關係破裂;有些調任輕便工作,薪資因此減少或是同事分攤其工作而被同事排擠,造成勞工的心理壓力。
三、職災保險給付
依現行《勞工職業災害保險及保護法》規定,強制雇主為受僱者加保,若雇主未依法為勞工加保,勞工仍可依法提出申請,未為勞工加保的雇主則有相關罰則。不過,仍有勞工並不清楚有這樣的制度而未申請,或是覺得給付不多而未申請,也有雇主要求勞工不要申請,威脅申請就將勞工解僱,亦有公司直接全額補償,要求不要申請災保。
至於提出申請的勞工,可能會面對證據不足或醫理見理不同的狀況,特別是罹患職業病的勞工,經常缺乏工作暴露的資料,而被勞保局認為疾病與工作之間的因果關係不明確而未能獲得給付;或是已經取得職業醫學科醫師所開出的職業病評估報告書,認定為職業病,但仍被勞保局特約醫師以為不同的醫理見解駁回。一旦勞工遭到勞保局駁回申請,就很容易與雇主產生衝突。
四、社會人際關係
職業傷病除了影響勞雇關係,也會對勞工的職場人際關係產生影響。主管或同事可能會懷疑是否真的需要休養這麼多天,是不是裝病不來上班;如果同事需要分攤其工作,也會因為勞務不均而產生衝突。對於一些原本即有問題的家庭關係,也會因職業傷病而惡化其關係,像是認為勞工藉故不工作,加重家庭成員的經濟負擔等。
五、心理健康
除了傷病的疼痛會對勞工帶來情緒困擾,勞工在面對雇主不願承認職業傷病、不願補償、解僱、逼迫離職、訴訟等勞資衝突的壓力,以及收入減少、失業等經濟困境,都可能造成身心壓力巨大而情緒低落、精神緊繃、失眠、厭食等身心狀況,甚至罹患憂鬱症等。有些勞工也因為職業傷病的關係,使其生活脫離常軌,失去控制感,導致自尊與自信心下降。
▌小結
每個發生職業傷病的勞工,都可能因為職業傷病,導致身體功能與工作能力減損,影響其就業狀況。以及職災之後可能會產生的人際關係破裂與心理壓力,致其產生情緒問題與心理疾病。這些因素都會讓因職業傷病脫離生活常軌的勞工,陷入長期的經濟與社會困境。唯有看見職災勞工災工的處境,才能透過政策與制度的介入,不要讓這些職災者獨自承擔職業傷病的後果。
---
[1] 今周刊數位內容部,20240221,華航爆工安意外!維修員慘遭起落架夾死…5年來最嚴重「勒令停工」,前次修飛機從2層樓摔下重傷
[2] 洪學廣,20240419,高雄彌陀工廠工安意外疑集塵箱音爆3人輕傷送醫
[3] 勞動部,2021年勞動部職業災害失能勞工就業關懷調查
[4] Lin KH, Guo NW, Liao SC, Psychological Outcome of Injured Workers at 3 Months after Occupational Injury Requiring Hospitalization in Taiwan.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2012; 54: 289-98.
Kuo CY, Liao SC, Lin KH, Predictors for suicidal ideation after occupational injury. Psychiatry research 2012;198: 430-5.
延伸閱讀
鍾佩樺、鄭雅文,職災者的災後處境。職災之後:補償的意義、困境與出路。2019:65-85。